美中電影名人對談 同時代角色易共情
中美電影人對談,美國觀眾喜歡樂觀正向,對中國古代不太關心,更愛動作片。曾獲奧斯卡特別成就獎的美國電影人李察(Richard L. Anderson)和妻子前聯邦教育部副助理部長張曼君(Marina Tse)日前和中國編劇廖欣對談,雙方分享對中美電影的看法。
李察是好萊塢電影老兵,他從1972年迄今電影作品超過140部,前後獲得奧斯卡獎和艾美獎提名。他年近八旬但對電影依然熱愛,拍攝不輟,他去年執導的電影「Lee’d the Way」在亞馬遜Prime和有線電視網絡播出。他表示,他還在準備新作品,這些年他也去中國多次舉辦講座分享他對電影創作的看法,他覺得中國電影印象深刻的還是張藝謀那一代導演的作品,比如「活著」。
廖欣是中國國家一級編劇,她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,創作經驗豐富,她擔任首席編劇的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「可愛的中國」2020年在50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,斬獲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。她說,很喜歡歷史題材,在真實的背景下進行創作和發揮,讓歷史人物更加豐滿,且能讓現代人有一些共鳴。但是中國編劇地位遠不如好萊塢編劇地位,像飛天獎這樣的大獎,製片方通常只求作品拿獎,也不會給編劇報名編劇獎,除非編劇自己去爭取。尤其現在中國影視作品被短劇充斥很大,很多短劇根本不是藝術,而是像股票一樣的金融運作,借助推流來獲得流量,本身沒有內容營養且會傷害創作。
談及中國電影的出海,她以自己創作的電影劇本「泰伯」為例,她說,想把它翻譯成英文版,泰伯是西周時期的歷史人物,德行完美,是孔子都讚美的人物,且創立了吳國。對此,李察坦言,美國人不會對中國西周的人物感興趣,像去年上映的以法國路易十五王朝為題材的傳記電影「Jeanne du Barry」,主演有約翰尼德普這樣的好萊塢明星,但票房依然慘淡。美國觀眾以年輕人為主,他們視野不會寬廣到關注中國幾千年前的歷史人物,中國電影要來美國有市場,必須要和當地觀眾產生關聯性,比如角色處於同一時代或許更容易共情。或故事有足夠的戲劇性,太完美的人物很難吸引觀眾。
張曼君表示,美國電影市場比較大,觀眾也能細分,但是他們多數不喜歡太淒慘複雜的故事,他們喜歡正面和讓人發笑的電影,所以中國在美國最受歡迎的題材是功夫片,功夫片簡單直接,不需要去了解朝代背景。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