攜手華埠社區 司法部推反種族仇恨廣告
聯邦司法部北加州聯邦檢察長拉姆齊(Ismail Ramsey),6日聯合灣區跨宗教領導委員會(Bay Area Interfaith Leadership Council)、舊金山地檢長謝安宜、馬連縣地檢長弗羅利(Lori Frugoli),聖他克拉拉縣地檢長羅森(Jeff Rosen)、舊金山華人社區宗教領袖方小龍(Norman Fong)、華協中心行政主任楊重賢等舉行記者會,宣布三個公益視頻廣告「我們屬於」(We Belong),希望團結社區各界,對抗仇恨犯主義和犯罪。
三個廣告分別採訪華裔、日裔,猶太社區和伊斯蘭社區,讓社區領袖和居民現身說法,反對仇恨主義。拉姆齊說,當天的公益廣告重點關注仇恨亞裔、反猶太主義、伊斯蘭恐懼症。打擊種族仇恨主義,是司法部的優先事項之一。該部門舉行圓桌會議,與聯邦調查局和不同的州、城市檢察官和其他民間領袖合作,傾聽社區意見,聽取關於仇恨犯罪和仇恨事件的報告。「我們將把非政府組織、地方、州和聯邦執法部門聚集在一起,共同研究。以受害者為中心,預防和起訴仇恨犯罪。」
拉姆齊說,仇恨犯罪受害者往往感到沮喪的是,雖然經歷傷害,但難以進行刑事起訴,讓人失望。「我的辦公室也在派遣執法人員,培訓其他民事補救措施,以及其他可能可用的資源。即使不能對仇恨犯罪提起訴訟,權力部門也要承認和解決這種傷痛。」
謝安宜說,灣區是美國最多元化的地區之一。周圍的人來自世界各國,有許多不同的宗教信仰。她曾在金山擔任仇恨犯罪的檢察官,瞭解成為仇恨犯罪攻擊目標的受害者,他們因為信仰、長相、來自某個國家而被針對。「我們看到仇恨亞裔的行為,看到幾十年來的反伊斯蘭言論。當一個人成為目標時,他們並非整個社區的唯一目標,整個相關的社區和宗教都會受到影響。我們不能再躲在假象背後,必須承認和了解,實現愛、欣賞和團結的目標,還有漫漫長路。我們教育彼此,當犯罪發生時,如何報告。即使不說英語,也能舉報這種犯罪。」
方小龍對本報表示,如果瞭解舊金山、加州和美國的歷史,就知道仇恨亞裔犯罪並非從疫情開始,而是持續頗長時間。1974年到1975年,他讀書時,在商店工作的母親在沙加緬度和都板街 (Grant Avenue)被瘋狂的白人毆打。1958年,他從小學畢業也被人襲擊。1879年的加州憲法允許政府隨時清理所有華人。全美曾經有200多個華埠,如今只剩下寥寥無幾個。「非裔、穆斯林和猶太人並不一定知道華裔的歷史。舊金山有三分之一的亞裔,我們理應得到更多的權力和尊重。」
華協中心行政主任楊重賢說,很多人並不瞭解針對亞裔的種族主義和仇恨的歷史。幾乎從亞裔1847年踏足美國的那一刻就已開始。無論是1882年的「排華法案」,全國各地為迫使華人離開而發生的騷亂,還是禁止日裔、菲律賓裔、韓國裔擁有土地的所有法律。在華埠社區,1960到1970年代還發生另一種形式的仇恨。一些開發商曾試圖迫使華埠的居民離開,以便他們蓋大樓,擴大市中心。
「種族主義和仇恨情緒一直存在,不僅針對亞裔,還針對這個國家的所有有色人種。重要的是,每個人都要瞭解這一遺產。我們並不是要抨擊這個國家的負面形象,而是要真實、誠實地認識美國,認識需要做的工作,從而團結起來。」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