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落紫禁城
自遼朝開始,歷經金、元、明、清到今天,北京一直是中國的首都。一九八八年秋,我第一次參觀「紫禁城」(台語稱之為「皇帝殿」)。它南北長九百六十一公尺,東西寬七百五十三公尺,牆高十公尺,城外有五十二公尺寬的護城河。紫禁城的氣勢充分表現出中華文化的浩瀚,及帝制的森嚴。
紫禁城於明永樂十八年,依風水易理坐北朝南地建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。紫禁城的正門是南邊的「午門」(見圖),後門是北邊的「神武門」。午門本是皇帝發布詔書的地方,但是提到午門,免不了想到「午門斬首」這句話。朱元璋定都南京時,除了廢宰相,還對臣子實施「廷杖」及「斬首」,許多大臣在早朝之前向家人訣別。朱棣遷都北京後,斬首仍在午門執行。
進了午門,可以看到氣勢磅礴大廣場,及場內的銅龜、銅鶴,奇怪的是,偌大的廣場竟沒有一草一木,原來中國人相信木種在城牆內為「困」,是風水大忌。廣場上有許多銅做的消防儲水缸,我注意到大部分銅缸上有刮痕,問導遊其因,才知道大水缸本來鑲金,當八國聯軍占領紫禁城時,貪婪的士兵強行刮掉了一層層的黃金。這些銅缸上的刮痕,在風雨中控訴著當年列強的專橫,也不時在提醒國人亡國滅種的恥辱。
廣場的北端靠近金鑾殿的御道上,有石雕龍階,屋脊上有多種象徵吉祥的鳥獸塑像。「太和殿」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時的場所,後面的「中和殿」則是供皇帝主持大典前休憩用。導遊帶著我們穿過「武英殿」、「文華殿」等統稱外朝的宮殿,接著進入內廷。內廷以「乾清宮」為首,它是皇帝的寢宮。傳說康熙死前,將建儲的御筆信放在乾清宮「正大光明」的匾後,死後才由顧命大臣取下宣詔;四子雍正買通執掌遺詔的大臣,將「傳十四子」竄改為「傳于(於)四子」而坐上皇帝寶座。
我們看到乾隆帝最喜愛的「三希堂」、慈禧太后住過的「養心殿」,及她「垂簾聽政」的「東暖閣」,也看到內宮嬪妃的住處及御花園。
在內廷,除了皇后或寵妃可以住進「交泰宮」或「坤寧宮」外,未得寵的宮妃侍女住處,只有學校宿舍一般大小。他們年輕時以秀女身分被召選入宮,若被皇上臨幸,自能三千寵愛於一身;如不然,就得在深宮一輩子,失去自由,過著籠中鳥的生活。
想想這麼廣大的內廷,只住著一位生理正常的皇帝,其他的男人皆為去過勢的宦官,這後宮成千上百的佳麗夜夜盼望著皇帝臨幸,真是不人道至極!
訪問故宮之前,以為皇宮一定收藏許多奇珍異寶,但在北京故宮,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庭院、宮室、廣場,收藏的瑰寶卻是寥寥無幾,較為完整的是清朝歷代皇帝收藏的鐘表而已。
原來國共內戰後期,蔣介石知道台灣是他的最後避難所,便將中國帝室收藏的瑰寶,以六條大船運到台灣,如此陰錯陽差幸運地躲過文革的浩劫。如果遊客要看中國幾千年的古物珍藏,要到台北近郊的「故宮博物院」才得觀賞。
北京的制高點「景山」(又叫煤山)是皇家的御花園,其中有紫禁城裡最高的建築「萬春亭」。以風水而言,煤山就像一座大屏風庇護皇帝的寶座。明末李自成打進北京,「後悔生在帝王家」的崇禎帝就在煤山的一棵老槐樹上吊身亡,千年絕好的風水,仍然救不了大明王朝的覆亡。
從「萬春亭」俯瞰氣勢磅礴的紫禁城,它代表著中華文化的驕傲,也代表著千年帝制的終結。對一個海外遊子來說,三十多年了,第一次遊覽紫禁城留下的心裡震撼,迄今仍留心中難以忘懷。
FB留言